業務不稱頭 品牌就做不好

活在台灣挺幸福的,很多世界知名品牌在這都有。
只是,仔細探究一下,會發現「代理」多過「分公司」。
這或許間接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常常覺得某某牌怎麼在台灣的表現和國外差很多。

是說今日為了想了解某個運動課程,因此造訪了開設課程的地方。一踏進這個場所,便看見一共三位工作人員分別在櫃檯以及等候區。雖說口頭上立刻招呼『你好、歡迎光臨..』這類的字眼,但三人的眼睛都是在我和他們各自的手機螢幕上飄移著、之後坐最遠的一位小姐,得知我的姓氏後,才收起手機,站起來用一種非常職業化的熱情喊著我名字,然後不由分說地,拿出一張單子要我填寫個人的基本資料及身體狀況、同時開始不斷說著他們有多重視顧客、因此要我填資料….一類的。

之後,我理所當然的沒填資料、理所當然的直接針對想了解的部分提問…等。或許是因為SOP被打亂,這位顧客服務顧問,緊張程度立刻升高、說話速度變快、回答並不完全對點、同時無意識地開始強調自己有多專業…好險同行的朋友發揮他的記者特質開始進行提問,解除掉我差點想不顧禮貌、直接翻白眼走人的衝動、也讓我得以獲得更多資訊仔細思考。如果單靠這位所謂的「客戶服務顧問」我應該會直接把這地方定義為騙人的健身中心。

但事實上,這個健身中心是來自歐洲的品牌,因為標榜「要讓女性可以自在的運動、獲得健康」,因此可以在中東的國家看見它的足跡。和目前市面上的大型連鎖健身中心、瑜伽教室比起來,品牌的調性相對友善、親民、生活化。再加上配備了獨有的課程,從核心競爭性來看,算是不錯的;若能善用品牌的主張與調性,搭配符合台灣消費者的需求進行溝通,應該很有機會吸引到真正想運動、需要運動的各種對象。

只可惜,將品牌代理進來的老闆,或許因為已經付了大筆授權金捨不得再花錢、或許以為只要待過各類型健身中心夠多年的人就有足夠專業、或許以為所謂的品牌就是有那顆LOGO就什麼都有了。因此,就理所當然的找了所謂有經驗的教練、讓他們學會獨有課程、然後就繼續用各家健身中心一模一樣的第一線對應方式來面對客人…..這樣一來,明明是品牌差異,傳達給來訪者時,就只剩產品差異;然後可以想見的,只要有教練離職後,在其他地方推出類似產品,原有的產品差異也就漸漸地變少…。最後,我們只好繼續重複一句話:
「哎~可惜了一個好品牌」。
(By Lo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