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房子-建築師在哪?

建築師總是令人仰望的,特別是能蓋出獨特的、漂亮的、好的房子的建築師。
每次拜訪一棟建築,進去之前總會說著:「啊~~這是xxxx的房子」可是,仔細回想,自己親自走訪過的房子,看完之後真能看到建築師特色、還能記在腦子裡的,其實有限;但明明,厲害的建築師就是多多多啊。

8月初到東京銀座,一進GINZA SIX,同行的建築專家在電梯口說…啊,這就是谷口吉生那一棟。
我嘴上一邊應著:「對對對~」,心裡一面飆過OS:
「嗯,我知道(嚴格來說是聽過)這位建築師、我知道他蓋了這一棟,(報導很多)可是,除了名字,其他都不記得、不知道」

就在這OS餘韻中,我們決定先上樓看「蔦屋書店」。一路搭手扶梯上樓,我第一個注意到的是高高懸掛的裝置藝術,白底紅點點,一看就知道是草間婆婆。在明亮的黃澄澄燈光下,白底紅點點很是漂亮,隨著手扶梯一路緩緩向上,高度不同,拍出來的美美畫面也不同。一路上樓,走過來繞過去感覺動線舒適好逛,然後進到洗手間,也覺得各項細節處理得當、不論使用、補妝甚至小坐休息,默默在心中都幫他打上很好的分數。到了一整層的蔦屋…一眼望去除了所有販售品的陳列、還有一個大的座位區,讓來者可以坐在書群中閱讀或者歇腳,無疑地,就是,蔦屋風格。

一路到這裡,究竟使用者看到了什麼,是代表建築師風格的呢?我心裡有了這個問號?

為避免先入為主,我問了走在身邊的吳媽媽:「你喜歡這裡嗎?」
娘說:「不錯啊!」我再問:「哪裡不錯?」
娘說:「走起來舒服、洗收間乾淨好用、一樓近來那個吊在天花板的、白底紅點點的雲朵很美。」
然後我立馬找了樓層分佈、現場出版品、牆面介紹、用手機上網查資料,每個地方都告訴我,進了大門以後,大部分看到的、感受的氣氛風格、使用的、體驗的動線與機能,都是室內設計師的處理的成果,也就是說,一般消費者進到空間,主觀上是和室內設計師打交道而非建築師。過程中我也試圖詢問同行的建築專家,哪裡可以看見建築師的風格,朋友左看看右看看也沒回我。

一直到上了屋頂的Vogue Lounge,朋友說,這裡有濃濃的谷口吉生風格、簡單大氣。說實在我沒有真的懂,但是我喜歡那個屋頂花園。開闊、對稱、有樹有花有水;站在整理得乾淨漂亮的女兒牆邊,放眼望去是層層疊疊、新舊交錯的的銀座高樓們,以及鋪在高樓背後的明亮藍天。看著看著,再回望屋頂廣場那一片水和戲水的人們,突然覺得,這裏是擁擠銀座中的一方綠洲。

30好幾度點天氣讓我們只得放棄繼續享受片這片綠洲,再次回到室內設計師絮絮叨叨、令人眼花撩亂的室內空間,找間順眼的餐廳覓食去。舒適的而開放的用餐趕走了炎熱帶來的粘膩,美好的食物,也讓我們開開心心地為當次的旅程劃下句點。那天,離開GINZA 6之後,我們也就踏上回台北的歸程。一路上我心裡想著的,並不是那幾天看過的祭典、而是我到底記得哪些,曾經看過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