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不因政治、因為人口- 讀「未來年表」

未來年表

「 未來年表 」 一書,是日本產經新聞評委河合雅司的著作,台灣中文譯本在2018年1月剛出版。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人口減少的時程表」,以少子化高齡化所造就的人口數量變化為基礎,推測出2017~2065日本社會、教育、醫療、交通、建設…等,最令人難以招架的變化,包含

2019年開始缺乏IT技術者,技術大國地位動搖

2027年輸血用血液不足

2039年火葬場嚴重缺乏

2065 年外國人將佔據無人國土

第二部分為「拯救日本的十個處方籤」。作者從減少高齡者為基礎,以實際的人口結構重新思考人口結構的定義、移民政策、住商區域/半自治體劃分、消費服務型態…等,最後才談到解決少子化的問題。

本書的第一部因為運用大量數據做為推估基礎,老實說,讀起來很有說服力、也很嚇人,畢竟2065年離我們並不遠,如果運氣好,或許自己都還活著,而我那可愛的姪子到2065也不過才50出頭歲,2065理當是個聊著『未來要如何如何』時會觸及的年份啊。然而以日本這麼懂得反省、懂得未雨綢繆的民族都可能躲不過糧食戰爭人口滅絕,那我們活著的台灣呢?即時還有「人」,到時的生活又會是什麼樣呢?

就是因為會有這樣的擔心,我想,大家都應該讀讀這樣的一本書。並不是說日本人說的都對,而是這個以人口結構變化為基礎,重新檢視所有民生、教育、建設相關需求及發展的思考角度,是我們可以、甚至說應該要借用的。如此的思考方式,才是回到事情與問題的根本,也才有一定的高度,而不會淪入個人或小眾意見主導的政治操作。書中第二部的序幕裡,有一段文字這麼寫:

「為了成為微小卻閃亮之國….」

是啊,國沒有一定要大,可以小,但是要健康、要閃亮、要在世界有角色。我一直都佩服日本人「有亡國的潛在憂慮」這部分。從司馬遼太郎的小說裡、從各個幕末及明治維新相關的電視劇或者電影 (坂上之雲、龍馬傳、花燃、經世濟民的男人們…)都可以看出這樣的痕跡。正因為有這樣的潛在憂慮,從追求國家的富強到追求國家在世界裡的角色,不論民眾如何看待,政府總還是努力思考並推動。所以,在日本,連透過電視教學的空中大學都有「日本金融在世界金融扮演的角色」這樣的通識課程。

台灣這邊的出版社在未來年表的中文版裡,夾了一份編輯室報告,裡面粗略地做了一個「給台灣的未來年表」,列舉2017~2060扶養比、高齡人口比、獨居戶數…等基本數據資料的變化,但或許因為其他資料的不足,因此僅止於數據,其實沒有相關推測,但也不失為一個好用的基礎資料。另外,書中有些數據也明顯的不合理,或許是因為我個人對日本市場不夠理解的誤解、也或許是因為出版過程校對的問題,…但不論如何,如果在任何文章或場合要運用數據,能還是要做些再次確認會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