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 只有普雷斯勒

幾週前去聽了 Menahem Pressler 的獨奏會。

這位美藝三重奏(Beaux Arts Trio)創始人的樂壇地位好像不必多說,94歲高齡還能正式登台本身就是傳奇。對我個人來說,去聽的動機比較像是向大師致敬,沒有太特別的期待。開場時韓德爾的夏康舞曲音色雍容而華麗,有美藝時期一貫的、詮釋古典樂派時對聲音的堅持。但老人家左右手似乎有點不協調,像學生琴沒練好的感覺,讓人心頭一涼畢竟這年紀了」。不過進入莫札特K.475後,約莫熱夠了身漸入佳境。下一首同樣老莫的K.457開始就真的能讓人放心而專心地欣賞,延續至下半場的德布希與蕭邦。整場演奏的強弱與情緒對比並不明顯,依靠音色與樂句處理的精巧撐住全場張力。總的來說是場不愧大師之名的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當K.457開始進行時,我一直有種奇怪的感覺:每當隨著音符走,從一個樂段要進入下個樂段時,中間作為轉折過門的地方(特別是圓滑的連續音)都會被特別放慢。這樣的速度處理對於稍微熟悉莫札特的人來說無異是突兀的。因為,在所有我熟悉的演奏中,這些部分都會以搭配前後樂段速度的方式呈現。Pressler當天的演奏比較像是:當車速似乎要往上飆,乘客也準備好要享受一下「貼背感」時,駕駛卻忽然把油門放開了。為甚麼?這樣處理的意義到底是甚麼?

是因為年紀的關係,手指不再靈活體力不再充沛而改用另一種方式掩蓋缺點嗎?整場聽下來似乎又不像。還是因為不同年齡心境與對音樂有不同體認?即將開始變快的時候「別急,慢下來。別忘了之前和現在周圍的風景」? 隔天在一個社群上看到樂友說「覺得像爺爺緩慢地跟孫子說故事」,我在現場的感受則比較像是:Pressler在自言自語,在講自己一生對音樂的理解與感情。時時緩一下、回頭一下,用這樣的方式與「聽得懂他的」朋友告別。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在音樂廳裡腦中忽然冒出這個句子,眼眶不爭氣地紅了。

嚴格來說,我不是Pressler粉,沒有任何一張美藝結束後他獨奏的錄音。但為了搞清楚真是如此或僅僅我個人對登台老人的過度想像,花了兩個禮拜把手邊有的美藝三重奏唱片重新聽了一輪。這才發現一直以來,Pressler似乎在類似處有相同的、刻意放慢速度但仔細處理的傾向。只是過去或許因為合奏關係無法太明顯,但獨奏時就可以自由地隨自己意志表達。

所以,那晚其實沒有韓德爾,沒有莫札特,沒有德布西或蕭邦。那晚只有普雷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