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收到朋友A私訊,A自認是好友的B做了一件讓A感覺被欺騙和背叛的事,礙於某些情況,A無法質問B或向B討回公道,A寫:「教我轉念」。
「先別急著轉。」我回。
想起朋友C。
在C小時候,某次親戚婚宴,C父親帶著C赴宴。席間某位親戚小孩鬧著玩竹筷戳到C牙床,C忍痛落淚,C父親見狀把C拽出會場,不由分說賞了C一個巴掌:「人家辦喜事你哭什麼!」。
事隔多年,每當C受了不平委屈,這件小事就會浮上心頭。起初C不清楚這件小事有什麼意涵,直到有一天,當C重述這件小事的時候,一位女性長輩D輕輕攬住C的肩,拍拍C的背,多年前被迫中斷的淚水才順暢地流出來,流到一個算是完整的地步,結案。
在這之前,每當C偶爾想起這件事的時候,C都會先想著父親的成長過程非常孤寂,祖父母也不可能懂得心理學而能給予父親正向教養,所以C理智上其實不怪父親,甚至責備自己太過敏感,是不是太計較太小氣?才讓這件雞毛蒜皮的小事留在記憶庫裡;然而,直到D做出了象徵安慰和理解的行動,童年C被壓抑的委屈才獲得釋放。
轉念沒有錯,轉念很好,能夠當下轉念當然更好:但是,叫人轉念是因為我們往往將生氣、憤怒、悲傷、憂愁、妒忌這些情緒視為負面、看成洪水猛獸、無法直視和面對所以才要把它們轉掉、掩蓋掉、埋葬掉。
經過一次次的自我檢視和練習之後,我學會的是,情緒是中性的,在轉念之前,可能要先好好地讓情緒存活著,找得到信任的人就說一說,不然也要留給自己一小段獨處的時間空間,進行簡易的「傷口處置和包紮」。
→指認:我現在感覺如何?這個情緒是生氣?委屈?被騙?被背叛?
→感受並釋放:哭得出來就好好哭,想罵對方就罵一罵,先不必替對方找開脫的理由,更不要因此自責自貶,比如「我怎麼這麼笨這麼傻才會相信對方」或是「一定是我太好欺負對方才敢這樣搞我」。
→安慰:方式因人而異。如果吃美食甜點可以抒懷那就吃;如果買衣服可以開心那就買(記得量力而為);如果睡一覺可以滿血復活,那你還等什麼?
轉念前沒有經過處理程序的風險是,情緒會像堆肥一樣,被你不斷壓抑默默發酵,而你不知道哪一天它就爆發反噬。